致敬大师丨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
2013年是名副其实的“威尔第年”。因为今年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诞生200周年,全球各地的舞台都在上演威尔第的歌剧。 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此前重排了并上演了《纳布科》,真可谓一票难求。即将开幕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主题之一锁定为纪念这位歌剧大师。音乐节将推出包括《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三部经典歌剧在内的“威尔第迷你音乐周”。此外,国家博物馆9月17日还将推出《创建真实:人类情感大师威尔第》专题展览,包含珍贵的歌剧音视频资料和许多歌剧首演时的海报。展览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威尔第大师本人珍贵的谱曲手稿以及其它相关文物,将有史以来第一次来华展出。
今天,小编带大家领略一下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艺术。
威尔第(giuseppe verdi)很注重合唱在歌剧中的运用,他喜欢用合唱来强调歌剧里盛大的场面,他的合唱歌曲雄伟广阔,而且充满冲击力,并具有一定的寓意。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翔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给予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斗争的意大利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是欧洲歌剧艺术中最伟大的合唱曲之一,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而茶花女中《饮酒歌》、游唱诗人中的《打铁歌》、奥赛罗中的《欢愉的火焰》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歌剧的合唱中威尔第将声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增加了歌剧的喜剧效果和艺术美感与观赏性。
威尔第歌剧中的合唱形式种类繁多,有重唱、混声合唱、合唱等。威尔第成功地发挥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修养及对音乐的天质才华,采用不同声部的组合、重唱、合唱,把作品的叙事性、冲突性、抒情性表现出来。将剧作家的剧本与音乐完美结合。使观众的情绪完全融入到音乐戏剧当中,台上台下浑然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歌剧结束后,全场欢声雷动。观众为歌剧的艺术价值而鼓掌,为角色的精彩表演而倾倒,为音乐戏剧家的作品而折服,为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而谈论不休。
威尔第非常擅长在歌剧中运用合唱。在戏剧高潮处出现大型重唱:至少有一首重要得合唱。从《纳布科》(Nabucco)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合唱歌曲更是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这是威尔第1842年创作的歌剧那布科中的希伯来奴隶的合唱,它的旋律肃穆而飘逸,和声之厚重,歌声之优美,所配画面场面之恢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一首表现在巴比伦河边,被囚禁的犹太人为土地被掠夺而发出愤懑、慨叹和爱国激情的合唱曲像一首国歌甚至也有人曾经建议过使其成为意大利的国歌。也就是这部歌剧,又重新点燃了他生活的勇气,开启了他辉煌的音乐人生。 威尔第的歌剧奉行“人性戏剧”的理念。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着力表现世俗人情和社会悲剧,传达了强烈生动的原始感情,剖析了人性的伪善奸险,以细致明晰的乐汇,描绘人物心态,塑造了人物形象,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相结合,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加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弄臣》(Rigoletto)是威尔第的巨作之一。这个歌剧非常完美,故事情节紧凑完整,音乐完全表达了这些不同的人个性和他们必然的结局。剧中给各个角色都安排了非常优美的段落,尤其出色的是有多处多声部的重唱,构成惊人的和声。而《游吟诗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中威尔第运用合唱、重唱来烘托气氛。在威尔第的歌剧里,重唱、合唱以及独唱都变得更加有组织,加上戏剧化的统一风格,超越了以往的歌剧作曲家们。为了把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威尔第采用合唱和重唱不断地推动戏剧的发展,烘托出戏剧化的表现力,使歌剧的结构与布局有机的结合起来。歌剧中的合唱包含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这里选用了其中的两首,一首是第二幕中吉普赛人挥舞铁锤打铁时所唱的"打铁合唱曲",另一首是第三幕中卢纳伯爵的卫队长费兰多和他的军队所唱的合唱曲。《铁砧的合唱》是意大利歌剧合唱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把人们带到比斯凯山谷的吉卜赛人营地。合唱有被作曲家用于一剧或其中一幕之始,像一道布景似地排开在舞台上。这是为带出规定情境的气氛而布局的歌剧第二幕一开始就是满台演员围着火焰唱起,可以说出神入化到了令人陶醉的地步。
《茶花女》(La Traviata)第一幕中《缀着花饰的高脚杯》(祝酒歌)家喻户晓的一首混合四部合唱。它是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首欢乐的歌曲.是女主人公在自己的生日酒会上与男主人公共唱的一段祝酒歌,而男主人公便借此向女主人公表达了爱慕之情.他歌唱美好的青春,歌唱纯洁的爱情.女主人公也在祝酒时做了巧妙的回答.客人门的助兴演唱更为这首咏叹调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大家随声附和,把晚会推向高潮。
《饮酒歌》是小快板,为降B大调,3/8拍子,全曲整体结构是单三部曲式,快速圆舞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有两次变化反复,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陈述.第一遍为男主人公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女主人公的独唱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列欢快.欢乐的歌声响起来。小提琴、钢琴、长笛都尽显风采,彼此较劲、交错,单簧管和小提琴的一来一去真像劝酒的恋人,而欢快的节奏让人沉醉,让人赞美生活的美好。 在这部歌剧中,他开始舍弃旧式的短歌独唱曲和各种器乐合奏。短曲虽然仍在,但是它们是由戏剧的本身发出,因此情节直接由景中出来,不必被弄得中断。这段音乐充分反映了威尔第精妙的音乐构思:群众合唱、重唱及管弦乐队的音响。整首进行曲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堪称交响乐中的经典作品。
成于70年代之初的《阿依达》(Aida),比起50和60年代的歌剧来,在音乐的戏剧性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阿依达》把大歌剧的特点和抒情歌剧的特点熔于一炉,剧中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深刻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音乐根据戏剧的要求,机动灵活地连续发展。一系列刻画人物性格和描绘人物心理感情状态的浪漫曲和二重唱,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曲子,而是有机地连续发展的“场”,其中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互相结合在一起。华丽壮观的舞台布景,浓密雄厚浑的音乐风格,咏叹调、重唱与宣叙调相融合,气势宏伟的合唱又看到威尔第用瓦格纳式的贯穿写作,创用以扬为主,插进分曲反而结构。对待歌剧创作,他始终采取吸收化和向前发展的态度,从没有忘记“歌”的魅力,从不让人生埋没在反复的管弦乐中。
威尔第在74岁高龄时出手的《奥赛罗》(Othello),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歌剧,,又不影响其强烈的感情力量。虽然歌剧结构仍包含咏叹调、重唱、大型重唱及合唱,但每幕音乐连续发展,用过渡段将各分曲连接在一起,毫不破坏戏剧情节的连续性。音乐对人物做细致刻画,奥赛罗具有英雄性格和戏剧力量;第一幕结束时的爱情二重唱,抒情而温暖;半音性蜿蜒曲折进行的旋律刻画出雅古冷酷邪恶的人格和他的恶意诽谤。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歌剧史。他的作品跨越了3/4个世纪,建立了“纯粹”的美声艺术,在音乐戏剧艺术史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创作始终体现了着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声乐刻画人物,器乐烘托气氛的创作特点,他采用的音乐素材自然、朴素、贴近真实,音乐语言富有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特征,所以能够鲜明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歌颂纯洁、正直、善良的高贵品质,、被压迫的人们。富饶的意大利音乐文化沃土培养了威尔第,他也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歌剧,他的名字永远和意大利、意大利音乐及意大利歌剧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