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唱排练中各声部声音、音准的问题 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曾说:“一个合唱队在技术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具备理想的音色,准确的节奏和良好的音准。’’叫合唱发声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基本内容,而不是发声训练的本身。合唱排练之初,合唱队会在表达作品内容和情绪方面,有所限制和偏重;但是随着各声部对技巧掌握程度的巩固和加深,就一定要摆脱重发声的现象,并使正确的发声成为表达艺术作品情感和内容的工具、手段。合唱排练中各声部在成员选择上也要经过专业的测试,如高声部应选择能够自然地唱出e:和f:音高,声音明亮纤细的成员;低声部应选择能够自然地唱出比较低的音且宽厚、丰富的成员组成。另外,每一个合唱队还都存在声音个体差异,如队员之间的音色、音域、发音技巧或习惯等方面。初到合唱队进行合唱训练的成员,往往自然声区的声音较好,但缺乏气息支持,真假声结合不自如、故唱高音较为困难。科学的发声要求演唱者扩张胸腔肋骨和后背肋骨,使肺部的气息容量增大,小腹向内收,上腹肌、两肋间肌向下、向外扩张,找到呼吸支点,并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喉咙自然打开,做到气息贯通;学会用高位置演唱,即在训练时以良好的气息作为支持,提倡轻声歌唱练习,运用哼鸣等方式做到颅腔共鸣;高声区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使各声部统一,使合唱声音圆润、明亮,力求各声部之间达到“谐和"、“均衡’’、“协调”的效果。 合唱排练中合唱团与指挥之间的平衡、合唱音响与伴奏音响之间的平衡、高声部与低声部及中声部之间的平衡和男女声部之间的平衡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唱独特的艺术美感,是在正确音准的基础上实现的。所谓音准,是指声音的标准高度,通常在合唱中遇到的音准问题有旋律音准和和声音准。其中,旋律音准指的是乐曲的横向音准,它主要受调式特征的制约和曲式风格等因素的影响;而和声音准则指和声的纵向音准,它主要受和弦的性质和色彩等因素的影响。在合唱中,音准是所有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活动的奠基石,演唱时的音高要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合。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常用的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的出现,决定了音准的标准。所以速度、节奏、力度、音区、调式性等是影响音准的一些因素,而音准决定了合唱的整体和声效果。 合唱歌曲均为“多声部"(many-voice),所以各个声部唱准各自的旋律,各成员把握好气息、声区和共鸣体等方面的搭配,对合唱艺术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造成合唱中唱音不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发声技巧上,例如在当今专业、非专业的合唱团中,为了追求合唱音量而进行的训练,常常导致演唱的力量过大、音量过响而使气息不足,最终合唱的音高偏低:反之,气息用力过猛,就会导致合唱的音高偏高,我们要杜绝各声部出现不应有的音量竞赛和音量失控现象。其次,合唱队员共鸣体的调节是否恰当,也是影响合唱排练中音准的因素。例如合唱队员声音过分尖细的或者缺乏低泛音的嗓音,会导致音准偏高的听觉效果;反之,松散的或者缺乏高泛音的嗓音,会导致音准偏低的听觉效果。在合唱排练中,常常由于队员的和声听觉概念模糊,而出现合唱队中各声部的队员相互串唱、跟着旋律声部走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先将各声部唱分开训练,然后将任意两个声部合起来训练,待到两声部和谐统一,再将三个或更多的声部进行合练。在合唱练习时,选用无伴奏的合唱作品可以达到更细致、更准确的效果,也可以抛开作品的节奏要求,根据指挥的手势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某些和弦上做一些延长和停留,等到每个队员通过调整并获得理想的和弦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训练。昆曲鼻祖魏良辅在《曲律》中曾经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我国传统的唱法,非常讲究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字正”是“腔圆’’的基础。合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与优美和谐的发声是一致的,在排练时,关于咬字和吐字的训练(咬字指声母,吐字指韵母),必须在排练中体现出来,各声部的成员应结合声乐的发声要求,集中注意力,用良好的气息和位置将每一个声母“说"出来、将每一个韵母“唱"出来,唱声母时要做到准而紧,韵母时要做到长而润,收声做到齐而清。合唱队可采用轻声的唱法,运用音量较弱的作品进行训练,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扁母音圆唱,横母音竖唱,后母音前唱;前母音后唱,低音高位唱,高音低位唱。合唱的旋律不是一条旋律组成的,而是由多条旋律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音乐作品。和弦是组成合唱作品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和弦从不和谐到和谐,再到不和谐,再到和谐这样的和弦转换,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旋律。因此,在合唱训练中队员需要准确地把握音色、音高、调式、曲风等要素,唱准每一个字、每一个和弦。
二、合唱排练中各声部节奏的问题 节奏是指音乐中有规律性的强弱交替运动,以及这种运动的速率。音乐具有五大要素:节奏、音高、音色、旋律和风格,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作品的骨骼和脉络,也是人类最先感知到的,如中国古代乐器最早、最多的就是打击乐器一节奏性乐器。节奏构成了或兴奋紧张、或轻松明快的音乐旋律。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Karl Orff)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因此,培养各声部准确而独立的节奏感,对合唱音乐的表现效果是极为重要的。在音乐中,音与音之间的组合关系的多样的,有强弱、高低、长短关系等等。而节奏,主要表现为音与音之间的长短关系。音乐在进行时,音符按照一定的次序不断地循环进行,有强有弱,节奏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节奏还与速度紧密相连,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出作曲家们不同的情绪特点。如《义勇军进行曲》是2拍子的作品,在听觉上极具强弱之感,使人严肃、振奋,但如果将其改为3拍子的节奏,则应有的旋律感尽失。 在合唱演出及比赛中,听众经常会以合唱队演唱的整齐度来衡量该合唱队的优劣。 而某一声部或某一个人的节奏一旦不准确,出现抢拍、托拍的现象,就会使作品结构涣散,进而音乐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以至于严重影响合唱队的整体演出效果。在合唱排练中,各声部常常出现对识别节奏速度、演唱作品速度、时值的比例关系等问题的把握不当,本身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此,我们可以在节奏视唱、节奏听觉、节奏创编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时值切割法、节奏随机训练法、节奏模仿法、节奏接龙法等,以帮助各声部的成员掌握好合唱节奏;另外,在训练单独声部时,可以采取读节奏、打节奏的方法,也可以按照音乐作品的节奏,来集体朗读歌词的方法训练,从而使演唱者了解节奏的性质、特点、表现形态及其功能价值,认识到节奏对于合唱效果的重要性,来增强每一位合唱队员、每一个声部的节奏感,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