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练声的思考
作者:soyahuang
我们知道。 合唱团排练都要进行“声训”,但有的合唱团把它称做“热身”或“开嗓”,我个人对这个观点不支持。
“声训”是合唱团声音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声音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声乐技能及方法的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必须过程。领会合唱声训基础就如学数学要学“公式”一样,只有学好“公式”,解方程才“得心应手”,只有正确运用“公式”,解题答案才正确(或者更简便)。“声训”跟学“公式”一样的道理,只有方法正确了,歌唱是才能“得心应手”。
那么,我们“声训”时应该怎样进行呢?我个人认为:
一、热身
这是最基本的规定动作,就象运动员运动前的准备工作一样。我们的热身是进行放松颈肩肌,颌面肌,打开笑面肌,放松腹肌,背柳肌等运动。具体做法:
1、双手作“十指扣”向左、右拉伸,放松侧柳肌和三角肌;
2、用右手半握拳放在左胸上,左手放在腰后以胯为轴心转动身体(象拧毛巾),放松腰肌;
3、用下巴去碰自己的肩膀(不要抬肩),放松颈肩肌;
4、开合嘴巴和“打嘟”,放松颔面肌;
5、用下巴去碰胸口然后向上作“环状运动”,然后反向运动,放松背柳肌。
二、呼吸
1、非常重要的是改变生活中的“自然呼吸”,用跑步的方式喊“一、一、一二一”然后换气,仔细体会换气时的“腰一缓劲”;
2、身体靠墙站立,双手紧扣上举,双肩向后贴墙,体会呼吸(这时双肺已不能自然开启,横膈膜自然下降);
3、用轻声的叹气体会呼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腰一绶劲”气就进去了,记住是“开口松腰”让大气压力自然“压进腔体”。这种呼吸快、深,换气无声。
三、哼鸣
哼鸣要注意它的“厚、薄、浓、谈明、暗、亮、灰”的色彩变化,但它的音色一定是开口,闭口音色一致,晃脖子,动下巴音色一致;
1、开口音色有改变说明漏气;
2、晃脖子音色改变说明喉头没放松(打开),是卡住的;
3、动下巴音色改变说明软鄂抬起不够,声音是压迫的。
我们可以用:嚼口香糖的办法,边嚼边进行哼鸣练习,或向下弯腰哼鸣,边哼鸣边开口边起身并保持气息不改变。
四、共鸣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争议颇多的学术探讨。共鸣腔体分五个,他们的分功决定了可以用不同音色演唱不同作品。他们是:胸腔共鸣、咽喉腔共鸣、口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要想把这些共鸣腔体进行合理分配和运用是需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仔细的体会并不断寻找它的内视和内觉,并刻苦长期练习才能在各种音域和作品中灵活运用。
1、用hai音在打哈欠起始状的同时保持喝水状态,使其感到的深度寻找胸腔共鸣,并仔细体会喉头开启的状态。
2、用a元音体会由胸腔共鸣增加了咽喉腔共鸣(注意a中有o,不是绝对的a也不是绝对的o);
3、用e元音体会前二项中慢慢加入的口腔共鸣,并仔细体会软腭的抬起,(注意,只是抬起没有“收拢”的状态);
4、用lv母音体会加入的鼻咽腔共鸣,这时的音色已有了“亮和透”,在保持气息不变的同时用“半声”去唱出它,体会它的轻盈通透;
5、用yi母体会增加的头腔共鸣,这时胸腔共鸣明显减少,致远性更强。(要注意额窦,蝶窦和鼻窦的区分。其中:额窦最洪亮,声音具有钢一般的金属声,宽厚,蝶窦声音穿透力较强,但声响不够厚,鼻窦透度最好,有乐队中“三角铁和碰铃”的美感和回声,三个不同的头腔共鸣所发出的声响不能混为一谈)。
五、听辩音跟唱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艰苦而枯燥无味的漫长过程,但我强烈推荐合唱团员应具备这个技能。
1、给一个标准音A请团员们记牢,日常生活中座机提机的回声就是这个音(当然电流的不稳定会影响它的准确性)。
2:在这音上连续弹几遍,团员不唱只听,然后向上或向下弹出大、小三度,然后请团员唱出前面弹奏的那个音以此类推。
3、以上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稳定后可向纯四度、增四度、纯五度、增五度、大、小六度等练习。
六、旋律音准练习
这个过程一定要细心,细致。教师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和视唱示范能力。
七、和声练习
和声练习的教材很多,教师应根据学员水平选择,每月一条,一个变化音程,让学员们听熟,记牢。
八、声音和谐练习
这一个练习包括了力度练习,音色的靠拢,咬字练习。
1、音色的靠拢是合唱中十分重要的练习,不少团员的音色调整能力十分差,要用不同作品去调整不同音色。如:山歌,民歌,原生态歌曲,信天游,美声作品,通俗作品等。先请团员听,然后教师作准确示范再让学员们跟唱,教师应有准确的判断力并指导矫正。
2、力度的练习是让学员熟练地掌握从ppp到fff的力度变化关系,检查学员“弱而不虚,强而不噪,低而不压,高而不挤”,要注意“用气息去改变音高”
不能用“肌肉的形态变化”去改变音高,否则力度的变化会改变音色。
3、咬字(离字)一定要快,在同一首风格作品中位置一定要一致,不能作改变,否则音色也会改变,作品风格也会受到影响,这些练习看似常态,马虎不得;
除以上这几条练习外,应根据情况加“起声练习,收声练习,换气练习”等。建议用四十分钟较适当,并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适当分配它们的重点练习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联系方式 :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恩济庄18号1号楼3118室
大赛组委会报名热线:010-64436469 13021047121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更多精彩大赛动态